[31] 杜维明:《以精神人文主义应对全球伦理困境》,《精神文明导刊》2018年第1期,第15?6?317页。
董仲舒讲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,与其要求君王以及上层官吏重仁廉而轻财利是一致的,既是对仁人、君王以及上层官吏的要求,又并非只是针对君王以及上层官吏而言。(22)也就是说,君王之德在于利天下百姓,在于使百姓生活安好快乐。
尔好利,则民好邪而俗败。然而,朱熹之后,不乏有学者把董仲舒所言中的不谋其利不计其功分割出来,并望文生义地解读为不要功利,拒斥功利,直至今日仍有这样的理解,实在是对董仲舒所言的误读! 二、从董仲舒的义利观看 如前所述,秦进才教授认为,董仲舒所言并不是什么专门来讲义利观的,更不是其义利观的全部。三、从董仲舒的治道思想看 从文本看,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确实是就治道而言,正如黄玉顺教授所言,讲的是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。孔子言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也可理解为是对权力主体以及政治精英的要求。④ 其二,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载董仲舒言:夫仁人者,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,是以仲尼之门,五尺之童羞称五伯,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。
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。义者心之养也,利者体之养也。26 《张载集》,第64页。
圣人则之,制璇 玑玉衡,以度其象。如此方为块然太虚,方为野马尘埃氤 氲(《正蒙·太和篇》)。(《王安石老子注辑佚会钞》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3年,第116页)这就在体的层面上将动静与气的本原状态相区分。《史记 ·太史公自序》 描述道家言道家无为,又曰无不为,其实易行,其辞难知。
如韩注《周易 · 系辞上》有: 道者何?无之称也,无不通也,无不由也。此外,凡言虚气为二者,体皆无限无待,用皆有限有待,从体呈用颇为坦途,由用归体而为断崖——必舍用以求体,而无即用即体。
6 张岱年先生已经讨论过中国哲学史上太虚概念的一些用例,本文则从经学与佛教两个角度予以补充。或谓肉身非我,烦恼业障由形而有,涅槃解脱,方得真性。29 《张载集》,第219页。此合一,要立足于自身的有限性,而又超越有限以达无限: 天能谓性,人谋谓能。
还是那个形,未成时便是善恶混,若成时,便与太虚本体湛一清明一般。有形则有具体之功用,无形则有变化为无穷尽的有形之可能。8 《晋书 ·天文志》言:日月众星,自然浮生虚空之中,其行其止皆须气焉。但在郑玄处,天有六天,昊天上帝为清虚之体,五天帝为生育之功【10】。
太虚为天,就在我们头顶,天笼罩万物,无所不包,这样一太虚本体,完全不神秘,却是一切生物之来源。25 张岱年:《中国哲学大纲》,第69页。
10 褚叶儿:《郑玄的六天说与阴阳五行》,《中国哲学史》2020年第4期,第88页。张载是唯气的本根论之大成者【1】,气论发展到张载那里才逐渐成为后世理解的思想形态。
然太虚即气,太虚不能无气,则将在具体而有限的用中显此无限的体,明此无限的体,必接受其自然生化的用,此所谓本天道为用,此即不舍有限而达无限。张岱年先生特别重视张载思想中至虚之实的面向,他讲:太虚恒常,故可谓至实。一切存有从本来中来,本来必转为存有,而存有又必定复归本来。《正蒙 · 太和篇》一段最能显示张载对于佛老的态度,特别是为何在思想上他不能接受佛老的观点: 知虚空即气,则有无、隐显、神化、性命通一无二,顾聚散、出入、形不形,能推本所从来,则深于《易》者也。张载之形性相资,亦不同于朱子性气不离不杂。不思而玄览,则以神为名。
【25】即虚且实,虚能容,实能生,虚则不固,即拥有无限生的可能,而此实方为究极本原之真实,亦为举目可见之真实。虽按佛教所讲,任何一有限中均含全体,然落在实践中却不能着意于此有限,要离相显空,有此离便有殊绝味。
40气有偏,则有其展现出之功能。是以明两仪以太极为始,言变化而称极乎神也。
43 《张载集》,第65页。天则无心无为,无所主宰,恒然如此,有何休歇?【28】 至静,恰是蕴含着无限的动能,而无限的动能则意谓着存有形态无限性的可能,无不容然后尽屈伸之道,至虚则无所不伸矣【29】,无不容即至 虚,在至虚中以至静之动展开一切可能。
太极者,无称之称,不可得而名。张载所批评的老氏并不单指老子,而是他所理解的整个道家、道教学说。(刘文典:《淮南鸿烈集解》,北京:中华书局, 1997年,第44页)。太虚不仅为至虚之实,还是至静 之动。
以此观之,此太易似亦为太虚。《正蒙 · 乾称篇》讲:至虚之实,实而不固。
【13】 郑玄以下,韩康伯注《易》,其太虚观念类似郭象之玄冥之境。张载所谓性未成则善恶混,故豐亶而继善者斯为善矣,知礼成性,大能成性之谓圣,君子之道,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。
如此,太虚恒在,形气亦恒在。气为实有,不为幻化:此为虚与气之一。
15 《史记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2年,第3292页。有与无、隐与显、神与化、性与命、聚与散、出与入、形与不形,均是张载思想中所谓两,太虚与形气也构成两的关系,但其两却非截然异质的,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。取其有之所极,况之太极者也。22 《张载集》,第324页。
如何展开?太虚不能无气,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,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,不能不能不即为必然,此一必然性的过程遍布时空而又构成时空,对于任一时刻来讲,即由太虚之气转为有象之气,亦由万物散为太虚无形之气,万物之气复归为太虚,因为至静之动,不会有滞,即不会有一段时间保持为太虚之气,而是无时间性地进入下一轮生化。其术以虚无为本,以因循为用【15】
如此,太虚恒在,形气亦恒在。郑玄言尊极清虚之体之昊天,同时还言寂然无物的太易,太易无形之时,虚豁寂寞,不可以视听寻。
【20】 汝之本性,犹如虚空。此外,凡言虚气为二者,体皆无限无待,用皆有限有待,从体呈用颇为坦途,由用归体而为断崖——必舍用以求体,而无即用即体。